Home生活影/ 肚臍附近有腫塊跳動 小心不定時炸彈主動脈瘤

影/ 肚臍附近有腫塊跳動 小心不定時炸彈主動脈瘤

中國大陸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因心臟病突發猝逝,得年68歲。心血管疾病真的是潛藏在身體中的不定時炸彈。根據衛福部111年統計,台灣每年約有2.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,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。比較讓人擔心的是有些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時,根本沒有預警,知名心血管外科醫師袁明琦提醒,除了心肌梗塞之外,致死率極高的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,也是民眾很容易忽略的心血管問題,中年以上民眾要掌握主動脈健康,可以在健檢時請醫師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主動脈狀況,並納入心臟構造、大小、心律等三項檢查,掌握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及早因應治療。

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袁明琦接受中廣「聽醫生的話」節目專訪時表示,主動脈是人體中最大的血管,相關疾病包括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,兩者都有致命風險,主動脈分布的位置有點像問號,容易出現主動脈瘤的位置包括「升主動脈」「主動脈弓」與「降主動脈」,其中降主動脈在腹部的位置,如果沒有大肚腩,瘦一點的患者甚至可以自己在腹部肚臍附近摸到有搏動的腫塊,若在只是輕微脈動還算正常範圍,一旦連手指都能感受到跳動,就要當心可能出現了腹部的主動脈瘤,建議盡快就醫做進一步檢查。

袁醫師表示,成人主動脈的管徑約為2-3公分,患者可能會因為有動脈硬化、吸煙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因素影響,導致主動脈會出現變形膨脹,若大到4-5公分以上,就算是主動脈瘤。主動脈若直徑超過6公分時,就可能會破裂出血,甚至引發主動脈剝離,產生致命危險。治療上除了外科手術切除病變血管,並以人工血管替代之外,還可以透過血管支架來避免病變的血管壁受壓破裂,袁醫師建議若血管瘤直徑若達4.5公分以上,就可以及早透過支架手術微創處理,避免發生難以挽救的危險。

腹部主動脈早期不會有任何症狀,因此健檢是及早發現的重要關鍵,若年過60歲要做健檢時,袁醫師建議有心臟病史或三高問題者,心血管健檢和大腸鏡等癌症檢查,最好分開做,因為做大腸鏡一定得空腹、清腸,這種情況下做心血管檢查數據可能產生偏差。所以最好分開檢查,而心血管檢查一定要包含:心臟的構造、大小、心律,若已經查出有主動脈瘤,在沒有接受治療前,生活上必須避免潛水、跑馬拉松等劇烈運動,以免造成危險。中廣「聽醫生的話」每周一到周五,中午12點在中廣《愛健康》、《流行網》YouTube頻道聯播,歡迎大家訂閱收聽。(撰稿 孫佳慈)

相關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