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大陸商務部今(10)天公告,2022年11月30日對於原產於台灣的進口聚碳酸酯(PC)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,鑒於本案「情況複雜」,決定將調查期限延長至2024年5月29日。聚碳酸酯是一種熱塑性塑膠,用於電子電器、板材、薄膜、汽車、光學、包裝、醫療器械、安全防護等諸多領域,本案起於5家當地公司代表中國大陸聚碳酸酯產業正式提交的反傾銷調查申請。
綜合陸媒報導,中國大陸商務部2022年11月30日公告,即日起對原產於台灣的進口聚碳酸酯塑料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,今年8月14日公告,認定存在傾銷,並致使大陸聚碳酸酯產業受到實質損害。調查機關決定,從15日以「保證金」形式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,僅奇美、台化等4間公司保證金比率在20%內,其餘廠商須負擔22.4%比率的保證金。
根據中國大陸「反傾銷條例」第26條,反傾銷調查應當從立案調查決定公告之日起12個月內結束;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,但延長期不得超過6個月。這也代表,2024年5月29日將是陸方對台灣聚碳酸酯反傾銷調查最終判決的最後期限日。據大陸海關統計,2022年聚碳酸酯的主要進口來源地為台灣、南韓、泰國和日本等地,占這類品項進口金額的65%,其中,從台灣進口的總額約占23.5%。
據台灣海關統計,台灣聚碳酸酯一年出口至中國大陸的金額約8至10億美元左右、占整體逾7成,顯示中國大陸為主要市場。聚碳酸酯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早收清單小項之一。行政院長陳建仁8月15日表示,政府已協助業者進行訴訟,中國大陸的做法無助於兩岸之間貿易正常往來,而且也對台灣業者相當不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