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天(14日)宣布,諸羅樹蛙、山麻雀、赤腹游蛇、食蛇龜及柴棺龜等5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及其棲地,新增納入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。是繼石虎、草鴞、水獺、水雉及臺灣黑熊,新增瀕危及珍稀物種至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。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措施,兼顧生態與生產,守護生態系。
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由110年開始推動「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」,由政府提供「生態薪水」給瀕危物種所在棲息地協助維護生態的生產者與居民,讓保育成本不會由農民或在地居民承擔。方案的目的是獎勵在地農民主動並良善管理土地。
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指出,在地認同是農田生態系保育工作的重要關鍵,保育工作不僅需要考慮野生動植物的存續,更要關心與牠們共同生活的居民,發展兼顧居民生活與生計的保育措施,才能讓當地居民願意主動成為第一線的守護者,保育工作也才能轉化為在地的實際行動。
目前石虎、水獺、草鴞、水雉及台灣黑熊等5種野生動物及其棲地已納入方案,林華慶說明,加入生態給付計畫一段時間之後,會內化至居民的價值觀,效益是金錢不能衡量的。他說,實施兩年下來,很難說哪些物種因此增長,但以石虎棲惠地南投地區的執行與監測工作為例,調查已顯示族群逐漸增長當中。物種的族群增長不會只依賴生態給付單一工具,林華慶強調,包括交通設施、防止路殺或其他保育措施都很重要,整體而言,生態服務給付政策對於瀕危、珍稀野生動物保育屬正向。
新納入生態服務給付的物種是諸羅樹蛙、山麻雀、赤腹游蛇、柴棺龜及食蛇龜,與過往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是大眾熟悉的明星物種,但都是同樣是淺山農田生態系指標,正面臨嚴重生存威脅,且是鮮少被關注的兩棲爬蟲類與鳥類。經過評估,這些物種或者因為農地利用型態改變,或者受到土地開發、氣候變遷、棲地劣化等因素影響,需要全民共同保護牠們賴以生存的棲地,讓族群得以延續。
依照現行規定,新增的5個物種,農民只要在標的實施地區且農地面積至少0.1公頃以上(赤腹游蛇農地面積至少100平方米以上),不使用除草劑、毒鼠藥、不友善的防治網,並且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,每年每公頃核發最高3萬元獎勵金。除了友善農地給付外,農民進一步為這些物種營造適宜的繁殖或棲息環境,每人再加發最高每年3萬元獎勵金。(張佳琪報導)




